距离2022年上半年面试

现在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师资格  >   备考资料  >   笔试备考  >   笔试技巧  >   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考试咨询】全国教师资格证交流群:705229558全国教师资格证交流群|微信公众号:展鸿教育|洪老师:15336536002

全国教资招考公告全国教师历年真题32学院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但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一般情况下,这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如知行脱节等。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的实质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与行动中的体现,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具有以下特征:(1)以某种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2)与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法表现和判断个人的道德;(3)具有稳定的倾向性和特征。

2.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1)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知。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是激发道德动机和进行自我监督的内心力量,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它左右着行为的决策与发动。当道德认知(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它们就成为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个体通过自己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坚决执行道德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决定。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这种一般的技能和习惯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持续不断的、稳定的道德行为才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三)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既是道德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又是伦理道德培养的主要目的。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一般是在初三前后形成的。初三以后,道德行为习惯的可塑性降低。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5.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

独立性即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自己的道德动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道德的要求。

6.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

中学阶段,直觉的情绪体验明显减少,理性的道德情感逐渐增强。在良好集体的影响下,这种情感增长得更快。另外,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还体现在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上。这些变化包括集体荣誉感的稳定性增强、道德情感的内容正日益丰富、道德情感体验逐渐深刻等方面。

7.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有显著增长

中学生的道德动机逐渐由肤浅的、狭隘的动机向自觉的、长远的动机发展;从情境性动机向原则性动机发展。另外,中学生的道德意志力和控制力也有了显著地提高,主要表现在从他控到自控,从外控到内控,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

8.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中学生是世界观萌芽和形成的时期,世界观既受个体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具有一致性。

(四)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师资格证各地QQ备考群

  • 加官方Q群方法:

    方式一:输入群号加群
    方式二:点击群号一键加群

  • 加群福利:

    加群即可免费获取历年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及各学科试讲教案、结构化题库及最新时政资料

浙江
江苏
安徽
江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教师资格证微信公众号

  • 关注官方微信方法:

    方式一: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方式二:加教师资格微信号“ntceedu

  • 关注福利:

    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领取笔试备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