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2年上半年面试

现在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师招聘  >   备考资料  >   面试技巧  >   说课技巧  >   高中政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说课稿

高中政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说课稿

【考试咨询】浙江教师交流群:287234887浙江教师招聘交流群|微信公众号:浙江教师考试网

浙江教师招考公告浙江教师历年真题32学苑免费课程面授班级

各位尊敬的考官,上午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要深入研读教材,善于使用教材。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二课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理念”两部分。本节内容与下一节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共同阐明了党为何具有先进性,因此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党的先进性的认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学习完本课学生能了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性质、宗旨、根本立场和执政理念的体现,知道新时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从而自觉认同和拥护党的领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

二、说学情

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所以我来谈一谈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知识面比较广,对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改革的历程已经有所了解,能够理解党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事实,但对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和具体做法缺乏系统性学习,对党的先进性理解不够透彻。因此我将通过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合作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的要求,更积极主动地关注时事政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记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和奋斗目标;理解党的执政理念的含义和要求;知道新时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和目标。(政治认同)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党的执政理念的含义和要求,提高信息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学精神)

3.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形成对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认同感,增强投身于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建设的责任感。(政治认同、公共参与)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

1.重点:识记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和奋斗目标;理解党的执政理念的含义和要求;知道新时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和目标。

2.难点: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形成对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认同感,增强投身于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建设的责任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将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案例,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结合着教师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观指明授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所以,我将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会学习,合作学习。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在多媒体出示两则君民关系的名言:

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有国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

2.“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提问学生:这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古代君主要重视人民呢?

通过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党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又如何在发展中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呢?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新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通过多媒体展示君民关系的名言,由古及今,启发学生思考,符合高中阶段学生思维开阔敏捷的特点。同时内容紧紧围绕人民,进一步设疑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新课环节。

(二)新课讲授

教学观指明授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所以,我将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会学习,合作学习。

  • 1
  •  
  • 2
  •  

教师资格证各地QQ备考群

  • 加官方Q群方法:

    方式一:输入群号加群
    方式二:点击群号一键加群

  • 加群福利:

    加群即可免费获取历年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及各学科试讲教案、结构化题库及最新时政资料

浙江
江苏
安徽
江西
广东
湖南
湖北

教师资格证微信公众号

  • 关注官方微信方法:

    方式一: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方式二:加教师资格微信号“ntceedu

  • 关注福利:

    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领取笔试备考手册